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圈椅 > 圈椅知识  > 圈椅,中国古典家具的典型代

圈椅,中国古典家具的典型代

    2017-02-28 09:25:02  来源:檀明宫  编辑:小檀  点击数:

 圈椅,是古典家具中一个典型代表,是由交椅演变而来的。因主要是在室内使用,人们保留了舒适的椅圈结构,去掉了交椅中可折叠的腿式结构,以木板为坐面,下设固定的四足,故圈椅的坐面以上仍然保留着交椅的原形。圈椅一般陈设在正屋八仙桌的左右两侧。

5.jpg

道家哲学中的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和汉代儒家提倡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,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,这一点体现在古典家具中,以圈椅最为典型。从明代开始,圈椅这种家具就被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使用,与圈椅之中所蕴涵的儒道精神密不可分。而今天,儒道思想对中国文化及家具的影响,让中国传统家具以独特的风格特征与精神内涵屹立于世界家具之中。张德祥先生以圈椅为例,阐释了圈椅造型设计上的儒道哲学思想。
 
圈椅中的“自然规律”:
 
在近三十年的收藏中,通过不断的积累、研究,我逐渐发现了传统家具中所隐含的哲学思想。在传统家具的设计中,都严格遵循自然的规律,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的自然,即“无状之状”的自然。人受制于地,地受制于天,天受制于规则,规则受制于自然。以明式圈椅为例,它不仅注重原材料取材的自然,更珍惜它天然形成的纹理和颜色;在设计规律上,也遵循自然规律,不论是线条的勾勒、虚实的变化、粗细比例的搭配及精巧的设计都反映出其与人、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统一。
 
所谓自然中的万事万物,都有一定的规律,中国古代就崇尚自然、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。其在设计上的体现非常明显,无论是建筑设计、家具设计还是服装设计等方面都有鲜活的特征。在中国传统家具中,设计者在不知不觉中就遵循了这样的自然定律。
 
在圈椅中我们看到的椅背、扶手、座面、椅腿,都遵循了一定的规律,就好比生长的树木,不论是参天大树还是小树苗,都有自己的主干、枝干,有些枝干还会再分出枝干,直至生出枝条、绿叶。用树木的生长规律来看圈椅就会更加明晰,圈椅的靠背板,就像树的主干;椅圈、椅腿就好比树的枝干;联帮棍、鹅脖、角牙、券口牙子就好比枝条、绿叶,具有一定的修饰作用。但装饰再漂亮,也决不能抢了椅圈、椅腿的风头。所以说,好的设计会让人很舒服,主次分明,且能从作品中读到设计者的思想和内涵。
2.jpg
 
“天人合一”的设计思想:
 
中国人的思想,不仅在规律上遵循自然,更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,无论是传统设计还是社会宗教、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生动的体现。圈椅从木料的选择、造型设计、结构组合、装饰手段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,都遵循了“天人合一”的理念。
 
明清家具的选材多取自天然的硬木材料,不仅要求坚固耐用、耐湿性好,更要求漂亮的纹理和自然的颜色,这都增加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之感。
 
造型上,椅圈的设计就由多种元素组成,一方面要考虑到人体结构和舒适度,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木性。如圈椅的椅圈与靠背板连接处应略平,既贴合人体结构,又考虑到连接处的合理性,坚固而不失美观。
 
此外,椅圈的楔钉榫多以五接或三接而成,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五行,而三的寓意则是天地人。就科学的意义而言,楔钉榫的设计,也与人与自然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。现在生产的圈椅多为五接,根据人体手臂和人体结构,整个椅圈楔钉榫的位置就会有一定讲究,椅圈应该遵循“后平、中短、前长”的规律,人坐在上面时,两手、两肘、两臂都能得到很好的支撑,应该呈现一种非常放松和舒适的状态。同时这又很符合木性的特征,中端部分弯度较大的部分应略短,下半部分相对较直可略长,以便符合取材的需求;对于木材本身来说,竖茬的木材也更为坚固,而横茬更容易断裂,所以“中短、前长”的设计既符合了人体结构,又考虑到了木材的特性。
 
结构组合方面,圈椅的连接处也都是榫和卯的结合,是木与木之间的巧妙组合,在凹与凸、高与低、长与短的变化中,达到更加牢固耐用的特性,这种结合了人类智慧与木质结构特性原理的设计,简直是完美组合。
timg (1).jpg
 
“圆”是圈椅的主旋律:
 
有人说:“人月团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”,而这在圈椅的设计中,也有所体现。虽然从整体上看,圈椅是上圆下方的结构,但事实上,圈椅的各个边,也都是方中带圆,每一个边都有圆角。
 
我一直认为家具如歌,可以说“圆”是圈椅设计中的主旋律,是重团圆的一种体现,与生活中人们戴的戒指、手镯等都是幸福、美好的象征。
 
因此,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都有体现,我在20年前就曾提出,传统家具的设计中有中国书法的韵味。中国书法是间架结构,家具也是间架结构,都是横竖交叉的结构,两者非常相像,其起头、中间、结尾都有讲究,与国外一些很直接的线条表达方式上有很大区别,中国的书法线条中多了一些圆润。
 
中国书法中,我们常看到的是横竖撇捺折,但如果在宣纸上用墨画上一横一竖的十字,就会发现,横竖交叉点上会出现四个圆角。墨在宣纸上洇散,洇散出的圆角不大,直径仅几毫米,但这个小小的洇散,小小的圆角就会显得圆润和协调。如果没有这洇散,那就是西方的书法,是一种直硬的线条。而增加柔和的因素,线条就流动起来,也更加连贯、贯通、协调。
 
中国人对于自然、对于美,有时也是一种抽象美。中国的传统文化,包括服装、绘画,都是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,就如同在同一个染缸里染出的色彩,有共性,不论是家具还是书法中,都有一种寓意的体现。
 
 圈椅的制作特点:
 
圈椅的圆弧形的靠背及扶手和交椅一样,对木材的纹理选用要求很高,也很费料,讲究的采用是“三拼”,一般则采用“五拼”。
从结构上看,明式圈椅有两大类常规做法。第一种,即前腿与鹅脖(扶手下的立枨)为同一根木材,后腿与靠背的立枨为同一根木材,靠背板攒框嵌板而成,其上略有浮雕装饰。座下三面均装有壶门式雕花券口牙子。圈椅的鹅脖(前腿上端)一般是曲线的,与椅圈与立柱、鹅脖与扶手、靠背板与椅圈之椅圈之榫结处,均装有皱花边的花牙。脚跟处装有步步高管脚枨,其下亦装有皱花边的脚牙。第二种,鹅脖和椅圈立柱与腿足分别制作,是圈椅的另一类结构形式。靠椅座下采用面板、束腰、托腮、牙板、三弯腿、龙爪足、托泥的结构形式。靠背板上有精美的浮雕装饰。靠背板、后立柱、鹅脖均装有曲边花牙。高束腰的两侧装有圭柱,嵌有绦环板式的浮雕螭龙装饰。托腮较宽。三弯腿与壶门式牙子榫接得很好,浑然一体,其上有卷草纹浮雕。龙爪足下有须弥座式托泥。托泥也采用壶门式牙条。
另有一种圈椅,背板高过椅圈,稍向后卷,可以搭脑,更为舒适。还有一种圈椅的椅圈通过两条后角立柱后并不向下延伸,无扶手,造型新颖。
清式圈椅式样和明式无大差别,只是制作数量减少。原因是清代有许多更加豪华舒适的椅式,宜于室内陈设摆放。而圈椅造型十分简朴,又不便于添加装饰,制作工艺难度相对比较大,所以制作渐少。
timg.jpg
 
明式圈椅与清式圈椅的区别:
 
1、明式圈椅一木连做,不做束腰;清式圈椅常带束腰,一木分作;
2、明式椅圈多为揣手五接,甚至七接;清式椅圈有揣手三接者;
3、明式圈椅靠背板呈明显的“S”形;清式圈椅靠背板有呈弧形者。
 
圈椅的文化:
 
圈椅是明式家具中最具文化品位的坐具,它暗合中国古典哲学天圆地方。亦称“罗圈椅”,是指后背搭脑与扶手由一整条圆润流畅的曲线组成,以其上罗圈而得名。据考证中国五代时期就是圈椅,那时的圈椅和明朝风行的圈椅是有区别的,到宋代出现了天圆地方的圈椅,元朝圈椅所见不多,到明朝圈椅渐成风尚。